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,维护长江生态安全,事关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底色和成色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,重庆该怎样进一步强化“上游意识”、扛起“上游责任”、展现“上游担当”?

5月31日,重庆市举行2024年重庆市六五环境日暨《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》解读新闻发布会。
近年来,重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,让市民印象尤深的就是“重庆蓝”。据统计,2023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5天,连续四年达到320天以上。发布会介绍,以前,重庆是“雾都”,蓝天是“奢侈品”,现在,蓝天白云已成为朋友圈的常客。
按照《行动计划》,我市将从打造天蓝水清土净的美丽重庆,打造高标准全域“无废城市”,打造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,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,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等五个方面发力,到2027年,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在Ⅱ类,建成150条(个)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,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%以上,发布会上还介绍,到2027年,全市将累计建成美丽城镇市级样板100个、巴渝和美乡村1000个、巴渝和美院落10000个,建成一批充满活力、留住乡愁的美丽县城和城镇。
天蓝、地绿、水秀,正在一步步从愿景变为实景。重庆如何展现“上游担当”,一年多来,重庆一体推进治水、治气、治土、治废、治塑、治山、治岸、治城、治乡,以“九治”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今年,“扎实推进美丽重庆建设”更是写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,成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。
打好“攻坚战”,重庆有哪些“关键招数”?拿“治气”攻坚战来说,今年,重庆将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分级管控,而此举也被各方称为划界线、定边框、设清单,制定了一把“绿色标尺”。
如何分级管控?即生态环境部门对钢铁、铸造、水泥等涉大气污染的行业,依据国家、地方设定的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指标,进行环保绩效分级,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措施。行业绩效分级指标主要包括装备水平、污染治理技术、排放限值、无组织管控要求、监测监控水平、环境管理水平、运输方式、运输管控要求等;环境绩效等级分为A级、B(含B-)级、C级、D级、绩效引领级和非绩效引领级。
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统筹建立管理减排、工程减排、政策减排等工作体系,将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,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
不仅仅是“治气”,通过迭代升级以“九治”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,今年一季度,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。统计显示,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,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,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;63个在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;空气质量优良天数75天,同比增加5天。

护好一江水,守好一方土,美好一座城。展现“上游担当”,还需要持续发力打好生态系统的“修复战”,山水林田湖草沙,彼此依存、紧密联系。治理生态,不能“单线作战”,而要整体推进。
拿石漠化综合治理来说,重庆是我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的地区之一。全市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显示,重庆岩溶土地面积4873.72万亩,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.43%,涉及36个区县。如何让石山变青山、青山变金山……重庆展开石漠化治理的探索。
近年来,重庆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,在岩溶地区实施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等生态治理措施,全市森林面积持续增加,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。
在奉节县青龙镇硫磺矿区,过去因资源过度开采,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,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,封山育林、弃“硫”还绿,当地一跃成为工旅融合、林旅融合发展的4A级景区;
在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,村民们也曾饱受石漠化之苦,怎么办?当地创造性大力发展蚕桑产业,桑树根系发达,能堵住岩缝、保持水土,只要有20厘米以上厚的泥土就可生长,如今,当地已成为重庆第一大蚕桑种植基地。一株株桑树,不仅改善了石漠化土地,还成了村民的“摇钱树”,可谓点“石”成金。
展现“上游担当”,重庆还打响了一场绿色低碳转型的硬仗。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,近年来,重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新型能源体系,力争打造长江上游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样板。今年全国两会,氢能首次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,而重庆也在抢占“氢”高地,新能源产业“加速奔涌”。
氢能源是公认的清洁能源。重庆有着丰富的天然气、页岩气资源,为氢能源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。而作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,重庆整车产品谱系齐全,立足两者优势,重庆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重塑机遇,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。
在西部(重庆)科学城九龙坡片区陶家板块布局3平方公里承载空间,打造集氢能科技园、氢能产业园、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基地“三位一体”的“西部氢谷”,建设国家级氢能商用车生产基地、国家级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制造基地、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基地,推动该区成为成渝地区乃至全国的氢能多元示范应用高地,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。
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,如何力争上游,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?在西南大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副教授阿依巧丽看来,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,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。长江水质从过去的恶化到现在的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,水质得到了改善,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态势。未来,保护长江水质、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,应该紧密围绕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等生命共同体,注重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等理念,治山、治土、治岸、治城、治乡齐头并进,真正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,系统保护。在社会层面,号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长江保护与治理中来,形成强大合力。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,长江水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才会持续向好!
良好的生态环境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这一道“关口”守得好不好,事关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果,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成色。当然,我们还需要调动各方共建共享的积极性,让绿色家底不断增厚,让绿色福祉持续提升,让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的壮美画卷,可望可期。
